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李丹瑜
云南省花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纵有百花千姿态,唯有梅花傲雪霜!今年适逢“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也是我获得“梅花奖”的20周年。又一个20春划过,唯有梅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风骨激励着我。“梅花奖”是盛开在梨园中的“花魁”,是戏曲艺术家们追崇、向往的至高荣誉。艺无止境,翻过了这座山,新的起点又在远方!
梅之韵
我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很浓的家庭里,外公、父母都是京剧演员,母亲是当时玉溪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妈妈主演的样板戏李铁梅、阿庆嫂、江水英等形象,从我出生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据妈妈说,我在她肚里陪伴她演阿庆嫂一直演到8个月大,快临盆了才没有登台。我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几乎每天都有戏看,我从小跟着当时的样板团走南闯北,早就熟悉了舞台的韵味。有一次妈妈的琴师叫年仅5岁的我上胡琴吊吊嗓,我居然能把《杜鹃山》中的“乱云飞”有板有眼地唱完了,剧团的叔叔阿姨都觉得我有天赋,不搞戏曲太可惜。1982年我不顾父母的反对,考进了玉溪京剧团,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艰苦的训练。打了8年的京剧基础,学演了《买水》《盗仙草》《苏三起解》等剧目。198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把年仅19岁的我带到了玉溪花灯剧团的演员阵容里,就这样我和云南花灯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
中国戏曲学院本科毕业学士学位照
在玉溪花灯团先后主演了多部花灯剧,多次获奖。1992年主演了首部花灯电视连续剧《情与爱》获得大众电视“飞天奖”。当时有位北京的专家看了我的戏,由衷地希望我将来做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由此我于1993年9月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开始了4年大学本科从专业到理论,勤学苦练的心路历程。在国戏得到了很多名家的亲传,积累了大量的传统剧目。1994年还代表学院出访美国,和当地的艺术学校排演音乐剧《七彩衣》,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1997年9月香港回归,也是我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4年大学本科毕业的年份。7月的北京酷暑难耐,同学们都在忙着到各院团找工作,而我却躺在女生宿舍的上铺,做着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留京、出国、回家,辗转反侧,最终还是感受到了彩云之南的强烈召唤,内心的天平还是倾斜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接受了云南省花灯剧院的橄榄枝。省花灯剧院作为人才引进,让我回到了家乡温暖的怀抱,继续对花灯戏的提升和发展,肩负起发展、传承的使命。
毕业后的我连续三届荣获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四年的大学沉淀和积累,如厚积薄发一般,每一次机会我都无比珍惜。申报“梅花奖”参评是在剧院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主演的《玉海银波》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在南宁一经亮相就得到了已故剧协主席、表演艺术家李默然老师的关注,他希望我们对该剧引起重视,进一步继续加工、打造,成为剧院的精品保留剧目。最终我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有几位专家问我有没有折子戏专场,是否有条件进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我当时内心是忐忑的。戏我是有的,但剧院当时根本没有这笔专项经费,加上我母亲又病重在床,一系列问题给了我无穷的压力。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热爱戏曲了解我情况的企业家伸出了援助之手,赞助了我10万元经费。就这样我们剧院一行36位演职人员,在陈鹤龄团长的带领下2002年12月17日进京申梅。那一天刚好是我母亲离开我2个月!
《小姨妹过河》
零下十几度的北京,天空中飘着雪花。我得到了母校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力支持。张关正老师为我主持,老院长朱文相、赵景勃老师叮咛我千万别累病了。因为长途跋涉,气候的原因,最终我还是病倒了。我申梅的剧目是3个折子戏《小姨妹过河》《孔雀公主》《斩窦娥》,这是三出唱、做、念、舞并重的戏。这个时候我不敢出声,屏住呼吸,等待着晚上最后的冲刺。上午联排走台结束,下午去打了点滴退烧。下午5点钟吃了一个苹果开始化妆。临开演前我对天向母亲祈祷,希望她老人家在天保佑今晚我演出顺利,不要让我咳嗽!冥冥之中也许母亲真的感觉到了女儿的心声。我一出场整个人就像上了发条,浑身充满了力量。演到第三出戏《斩窦娥》都没有咳嗽一声,当时我豁出去了,各种高难技巧,演唱都顺利完成。现在回想真如刀郎《翩翩》里的那句歌词,“未曾走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舞台。当时刘厚生、郭汉城两位老先生,现场看了我的《斩窦娥》给予了肯定,希望我回去能够排演完整的全本大戏。最终我荣获了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云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荣获“梅花奖”的喜讯,实现了云南省花灯剧院多年“梅花奖”零的突破。
《走婚》
获奖之后所带来的喜悦和压力是毋庸置疑的。有鼓励、有欣赏、同时也有鞭策。面对每一次的演出、创作都是一次全新的起点和高度!获奖之后我得到很多的荣誉和褒奖。云南省文化厅授予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昆明市十二届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委联系专家等等。2011年担任了云南省花灯剧院艺术总监,带领全院的青年演员复排了很多经典剧目,每周都能在艺术客厅上演,演员们得到了锻炼,剧目也积累了很多,云南花灯的戏迷们终于有了每周观剧的喜悦。2013年再次领衔主演大型民族花灯剧《走婚》饰演女主角娜卓玛,《走婚》荣获了云南省新剧节目大奖,同时吸引了很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走婚》就像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了业界不小的争议。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有喜欢的就有反对的,有争议、有关注,说明此剧有它不可多得的关注点。最终《走婚》入围第14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已故著名戏剧理论家安志强老师,对我在《走婚》一剧中的表现给予了肯定,他说:“时隔10年再看李丹瑜的戏,感觉她更自信自如了,《走婚》一剧带给了在场观众眼前一亮,让大家感受到了摩梭族的独特魅力,看完此剧就向往着到泸沽湖去领略当地湖光山色,体味当地的民族风情。”该剧经过保利院线的市场运作,进行了全省、全国巡演,演出场次达上百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还有幸多次参加了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的演出,江西、贵州、丽江、腾冲、昆明、广西等,和我的偶像尚长荣老师、裴艳玲老师、各剧种的“梅花奖”演员同台献艺,相互交流、切磋技艺。每一次演出结束,裴艳玲老师都和大家一起吃宵夜,围坐在她身边,听听裴艳玲老师聊聊梨园行里有趣的事,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花之香
《四美离歌》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为傲雪迎春开!摘得“梅花奖”并不是意味着登到峰顶躺平,而是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不断鞭策着自己一直向前迈进,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为了地方戏曲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了梅之幽香在现代观众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占有一席之地!2018年我涉猎了小剧场实验戏剧跨界融合的探索,排演了小剧场实验剧《四美离歌》,该剧由我一人分饰四角,西施浣纱(花灯)、貂蝉拜月(滇剧)、昭君出塞(昆韵)、贵妃自缢(京剧)。用4个剧种诠释了历史上四大美女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并参加了北京繁星小剧场戏剧节,荣获优秀剧目奖。在北京市文联小剧场研讨会上,很多专家给予了我太多的鼓励,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中国戏剧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颜振奋老先生,还现场赋诗一首“四美离歌曲唱吟,余音绕梁天籁音。西施去吴越强盛,昭君合番国太平。玉环魂断马嵬坡,貂蝉拜月凤仪亭。自古红颜多薄命,文人历代绘丹青”。母校中国戏曲学院还为我举办了座谈会,老师们都对我这几年的成绩,表示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北京演出回昆后,昆明市的小剧场庭院戏剧,如火如荼,逐渐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走进了剧场,近距离沉浸式的观剧体验,拉近了舞台上演员和观众的距离。《四美离歌》在昆明3个小剧场分别上演,都取得不错的票房收入,同时还走进了云南省的各大高校,进行了戏曲进校园的传播推广演出。演讲、示范、演出相结合,同学们通过现场观剧,加深了对传统戏曲的了解,提升了欣赏中国戏曲的浓厚兴趣。2019年《四美离歌》再次入围上海小剧场戏剧节,票房全满,现场气氛热烈。第二天《四美》再次走进湖州师范学院,演出在一阵阵掌声中结束。校内新闻报道:“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表演,却容纳了千年历史中的红颜悲歌,如此精彩的传统戏曲文化,不仅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一抹色彩,也让我们青年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现场在座的师生和社会各界戏曲爱好者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这场演出太精彩,这趟来得太值,还好没有错过。今后我将会在小剧场的创作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运用好戏曲中的唱、做、念、舞,四功五法。减少创作成本,排演出演得成、传得开、留得住的好戏,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绽放出它该有的光彩。疫情三年,同学们通过网络和我进行了线上的交流和沟通,湖州师范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都开展了线上戏曲进校园,疫情宅家也挡不住传播推广中华戏曲的魅力。
彩云南
《天女散花》
大美云南,不但有得天独厚的山川秀美,更有26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花灯是云南的地方名片,是彩云之南秀丽的山茶花,但我更希望在花灯艺园中,将来会有一枝枝寒梅迎霜绽放!近几年传、帮、带的任务逐渐落到了我的肩上。我教授的多名青年演员在云南省的各大赛事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我个人荣获了育花奖。2022年文旅部实施地方戏像音像工程,我主演传承的三个折子《小姨妹过河》《天女散花》《探干妹》入围录制。这个工程在艺术上的要求是严谨、苛刻,甚至是残酷的。我在目前这个年纪,要完成好非常吃功的三出戏,心里是忐忑不安的,甚至想过放弃。但剧组朱导演和全体演职人员鼓励着我,他们信任的目光激励着我,那一股梅花的精气神又来了,我苦练两个月,最终圆满完成了3出戏的录制工作,近期即将和全国观众见面。今年3月我把我院1963年创作演出的《孔雀公主》整理加工,带领着青年演员一起投入到复排工作。回顾过往,翻开扉页,不得不对老艺术家们过去的作品由衷的钦佩。此剧是一部美丽的爱情诗篇,通过花灯戏独有的表现形式立在舞台上,音乐风格、表演形式、剧种特色、民族风情有机融合,具有非常深远的研究、保留、传承和发展价值。是云南省花灯剧院探索发展的里程碑。经过时间的积淀,彰显出此剧的底蕴以及传承价值,也是贯彻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将经典保留剧目以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推陈出新,作曲结合了傣族音乐与云南传统花灯调式的融合,具有非常鲜明的剧种特色和民族个性。重排花灯剧《孔雀公主》一定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用云南特有的地方戏曲讲好经典故事。我们将朝着打造宣传云南独有的民族风情,使该剧成为一部具备代表云南民族文化品牌的优秀戏曲作品!通过精品力作一代一代的传承,期盼不远的将来,新的梅花将再次绽放在彩云之南!
寒梅傲立韵悠长,历经风霜花更香!
END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